互联网时代“提升”文化消费水平

时间:2016-02-25

  原标题:中国正“提升”文化消费水平

  60后陈林晓、宁澄芳夫妇俩第一次共同的“文化消费”,要追溯到36年前的某一天。那天,尚素不相识的他们,在一家书店相遇:宁澄芳很想买的一本新书“在全北京都找不到”,而这家书店也只有一本,却在刚付完款的陈林晓手里——他也是“跑遍”京城书店而未果,于是,宁澄芳同他商量“能不能卖给我”……“我看的是书,他看的是人,没有‘回合’,他就说可以把书借给我……”

  “对书能这样,也许现在的许多小年轻儿都会觉得挺‘矫情’的。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书籍属于最珍贵的一种文化产品,不少人对书都是如饥似渴的……”陈林晓还说,现在看来,当年的书价实在太便宜了,一本书的定价也就2、3块钱左右。不过他那时只是个学徒工,收入一个月18到36元(一般工人40、50元),“如果说‘消费’的话,我大多花在了买书上。如今,大家平均收入增加了至少50到100倍,书自然也‘涨价’了不少。”

  早已成工程师的他更愿意念叨是书缔造了他俩之间的“传奇”,“让我们‘很文化’地相识,之后又因爱书而相恋相伴,心中充满着无比的幸福感!”他很认同这样的看法:文化消费可以提升我们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当然,这与我们的日子‘好了’和‘钱包’越来越鼓密不可分。”

  推动拉动

  如今,陈林晓、宁澄芳夫妇文化消费的重要部分仍然是买书,但自然又不止于此。“即便‘吃’,我们也能很容易地找到‘很文化’的地方。”宁澄芳笑着补充道。

  能出此言的大背景是,近年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精神生活方面的消费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到了2014年,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将从商品性消费逐渐转移到精神和文化消费上来。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万户居民家庭进行了城乡一体化住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名义(不考虑价格因素)增长9.6%,其中,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达到16.4%,远高于人均消费支出增速;2011至2014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平均增长率在12%以上。

  “在中国,消费结构的第一次升级是基本生活用品消费,第二次是彩电和冰箱消费,第三次为汽车和住房,第四次消费升级应该向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类消费品转变,文化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教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要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先要实现消费“升级版”。

  而文化消费的进展一方面取决于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另一方面取决于文化产品的供给。事实上,文化消费需求正形成着一种“倒逼”,促进文化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艺术创作与生产的发展繁荣。中国文化产业已经过了10多年的快速发展,随之,文化消费市场正呈多元化、个性化趋势,自主选择文化消费方式渐成主流,在满足老百姓文化消费的同时,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文化消费与人民的生活方式、居民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有密切的关系,也和文化企业的产品开发、创新能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等方面有关。”担任过文化部部长助理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曾表示,扩大文化消费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依据有关专业机构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3)》,2013年底,中国文化消费潜在市场规模为4.7万亿元,而当年居民实际消费仅为1万亿元,缺口超3万亿元,大量消费市场潜力尚未释放。

  近些年来,中共中央一直致力于推动文化消费的发展。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把“扩大文化消费”列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4项任务之一,2012和2013年各11月分别召开的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成为文化产业改革创新的关键词;2015年10月举行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的工作任务。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将文化服务列为重点发展的消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