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生产性保护“勘探”非遗“蓝海”

时间:2015-09-01

  原标题:山东:生产性保护“勘探”非遗“蓝海”

  保持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将资源转化为物质形态产品,这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要义,尤其适用于传统技艺领域。在山东省这块文化沃土上滋生了数以千计的非遗项目,如何做到“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山东省给出的答案是政企联动。具体而言,行政部门少伸手,给市场让出更大空间,争取扶持政策并做好规划引领;作为项目保护主体的非遗传承人及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各自领域勇于创新,在保护好项目的前提下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小物件有大市场

  肥城是山东省的县级市,因盛产“肥桃”闻名,素有“中国佛桃之乡”的美誉。如今,到肥城市的外地人除了品尝鲜美的桃子,还会顺便买几个桃木雕刻小物件。这一极具民俗韵味的非遗技艺,正逐渐成为肥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庞太杰在肥城桃木商品城经营一家20平方米的工艺品店铺。8月28日,记者到这里时,庞太杰正在店铺的电脑屏幕前紧张忙碌着,一家外地小铺刚从他的淘宝网的店铺拍下了374元的桃木红绳手链。庞太杰告诉记者,他在淘宝网开店已有7年时间,客户也能通过阿里巴巴网络采购批发平台进行订购。“我的店面在这条街上算小的,平均每年实体店有50万元的销售额,网上交易则会达到100万元。”记者走访发现,在肥城桃木商品城,类似庞太杰这样的商铺有50家左右,每家都采取“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且背后均有自己的加工作坊或厂房。

  肥城当地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桃木雕刻产品的利润非常可观。以市场常见的一款儿童桃木手链为例,当地制作成本约为3.5元,网上店铺批发价为7元。很多外地客商从网上采购之后在景区、商场等地售卖时,手链价格已在20元至50元不等。

  桃木雕刻行业的兴盛,也分担了肥城的就业压力。据肥城市文广新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当地桃木雕刻生产企业有16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4万。

  在山东省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看似力量薄弱的非遗技艺创造大效益的例子不在少数。山东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借助流传千年的酿酒工艺,在201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近31亿元,实现利税超3亿元。高密市红高粱民俗文化有限公司组织了1000多人的专业民艺队伍,对当地的扑灰年画、剪纸、泥塑进行保护传承,如今年总产值已近5000万元。

  民俗让旅游更具文化味

  范正安最近很忙,除了创新节目形式、内容外,他还经常出国推广自己的技艺。这位国家级非遗项目泰山皮影戏的第六代传承人,始终不忘自己的老根据地——泰安市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的小剧场坐落在泰山脚下,白天爬山、晚上到剧场欣赏皮影戏,成了很多外地游客在泰安的游览路线。

  不同于人们印象中的民俗艺人“孤零零坚守”的景象,范正安的“泰山皮影”团队目前已初具规模。这几年,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已制作原创皮影戏上百部,以皮影为元素的礼品、挂件销往国内很多旅游景区。

  与泰山皮影戏情况类似的还有位于潍坊市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杨家埠景区。该景区主打民俗文化主题,游客在这里可以浏览最详细的杨家埠年画发展史料,欣赏艺人现场制作年画、风筝,同时还可亲身体验年画制作、风筝扎制技艺。得益于旅游业带动,潍坊市的诸多非遗民俗项目在杨家埠景区找到落脚点。如今,在杨家埠景区周边,很多村庄以年画、风筝制作为主业。2014年,杨家埠景区及周边村庄销售年画2300万册(幅),约800万只风筝销往国内外,为当地带来约9000万元的直接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