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才武:扩大文化消费引领文化供给侧改革

时间:2017-01-12

    日前,第三届文化经济发展论坛在中央财经大学举行,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教授在主旨发言中谈到,目前,我国文化领域部分行业正在陷入“公共投入增加而绩效下降”的悖论,文化领域信息收集成本高,无法形成绩效评价的基础,对公共资源的绩效评价缺失,在傅才武看来,这是一道传统管理模式无解的难题,此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张皮”,无法形成区域综合价值,难以充分发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引擎作用。

  针对如何扩大文化消费引领文化供给侧改革,傅才武提出了四点建议:    

  1、要有互联网平台思维。文化消费试点城市落实在国家政策层面,不能局限于项目思维,而是平台思维。

  2、供给侧改革的抓手。认识扩大文化消费对供给侧改革的作用,借助消费者的“用脚投票”机制引导供给侧改革,实现两侧发力。

  3、事业与产业对接的通道。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实现多层对接,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互联互通互享。

  4、政府管理流程的再造。立足于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互联网+政府”的全新文化管理流程再造和管理结构创新。

傅才武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以下为傅才武发言实录:

  今天的题目是以扩大文化消费引领文化供给侧改革,实现双侧协同改革的政策路径。

  分四个内容:第一部分:对文化消费的理解,我们怎么理解文化消费。

  我们的理解,目前文化领域存在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一方面投入的绩效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居民的文化消费又不足。这就是一个悖论,既然社会上有很大的需求,投入就应该很多很有效,但是投入绩效的不高,为什么?这就是悖论。刚才魏院长的报告也证明了这个观点,居民消费需求的潜力巨大,但是消费的实际发生却是很不足的。我们看到一个统计,美国人均文娱体育的消费3000多美元,中国只有99美元,一个零头而已。第二个问题就是文化领域供给侧一方,特别是对公共投入的效果评价,信息收集成本高,导致无法形成绩效评价,对公共资源的绩效评价缺失,这在我们国家长达30年来或者60年来都是这么样的,原来投入规模小,在经济发展或者文化投入低水平的状态下,这个问题不是这么尖锐,现在对文化进行大规模投入,这个问题就尖锐了。为什么呢?投入多了影响面就大了。传统信息收集靠人工,发问卷,一张问卷的成本平均200到300元,太贵,受不了。消费者行为数据、主管感受,是非编码信息。在这个情况下,你要录入计算机进行格式化、 模型化处理是很难的,所以传统管理模式对文化领域的绩效评价是一道无解的难题,它无解。第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张皮”,区域价值没有显现,什么意思?文化在“五位一体”战略中是最大的引擎之一,文化是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力量,但是这个产业发展的引擎缺乏力量,为什么呢?两个轮子不连接就不是一个车子,事业和产业两个轮子没有连接,就不能形成一个引擎。

  我们对两种文化消费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一种是传统的行政主导模式,简单说大多是政府发文化消费惠民卡、做文化消费季,文化消费惠民卡做得最好的是北京。第二种模式是“互联网+文化”的创新模式,举个例子如深圳福田区的“文体通”,是个微信公众号,把区域的公共场馆放到这个公众号上,大家可以参与、积分、订场,想打球就约一下,明天要到场馆比赛就约一下,A队对B队,在微信上把地场馆比赛的时间定下来,这些都在福田文体通微信公众号上操作实现。

  两种模式比较,前者的行政主导模式显然存在局限:如图所示:难以保证公平性、可扩展性弱、范围受限、数据采集较难等。

  第二部分内容:为什么采用互联网+的形式?

  为什么要采用互联网+的形式:一个是中央政策有要求,习总书记克强总理高度重视,国务院发文,“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二发展的大势所趋,微信用户超过9.27亿,半数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小时——5个亿的人每天在微信上花费超1小时,所以文化消费要跟上这个潮流;第三管理创新的需要。文化要用“互联网+”就是因为文化行业的边界在消失,为什么呢?数字信息技术具有平台功能,它的平台功能会抹平由类型技术支撑的传统行业的差异,以及行业边界。现在的广电系统、文物系统、文化系统等,行业系统之所以存在,背后是由类型技术所支撑,类型技术所能达到的最远的地方就是我们这个行业的边界,类型技术比如说出版技术、广电技术、文物技术支撑了不同的行业。而互联网、云计算则抹平了这些技术行业的边界,由此小文化行业的边界合法性就不存在了。传统文化管理模式遭遇60年来最大的变局,行业边缘化、体制性低效率、体制外市场力量高歌猛进。

  我们做了一个研究,我们进行互联网+如何跟消费结合的试验,我们实验了PC端、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最后确定了微信公众号,因为手机APP推广没有微信公众号的优势,微信公众号的资源使推广更加容易一些。

  第三部分内容:我们的实践

  2015年3月,受文化部、财政部委托,三家研究机构承担了“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的研究工作。东部试点是人民大学承担的O2O消费平台集成,线上建立文化消费集成平台,线下发行“文化消费专属信用卡”。中部试点是武汉大学承担的居民文化消费评价激励政策,以微信公众号为核心,把个人积分和文化场馆、企业、政府连接起来,形成这么一个管理流程。首先居民拿到手机到公共场馆参观,登陆微信公众号,完成评价、活动分享,然后积分,积分可以在试点企业里进行消费兑换,但你的积分兑换不能超过消费总额的50%,这就对文化消费有拉动作用。最后完成消费,这个数据就发到了武汉大学的数据库后台上。后台再发一个帐单给这个企业,你兑换了这么多消费券,然后也发给地方政府,你要补贴给这个企业。这就是一个管理流程,这就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建立新的文化管理流程,把用户、居民、企业、政府连为一体。

  同时这也就建立了“互联网+政府”新型、扁平化的闭环结构。从建国初到现在,我们的文化管理体系一直是开放型的。我年青时原来在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当过副处长,文化产业处是最没有抓手的,你想出台一个政策或者什么措施,都是跟着文化部走,比如评选国家基地、国家园区,平时你跟文化企业没有“半毛钱”关系。现在的(微信管理平台)应是闭环的管理结构。

  这种模式解决了什么问题:

  技术方案就不讲了,这是一套系统平台,把普通用户、文化场馆、文化企业、政府部门、平台管理都做成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完全可以实现深度挖掘,变成依托互联网管理的新结构。

  第四部分:我们的结论

  文化消费不能局限于项目思维,应该是平台思维。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可以利用文化消费平台来管理和提升公共投入的效益,同时也是推动供给侧改革的抓手,通过消费测的作用,通过外部环境如消费侧的市场机制——居民的“用脚投票”机制来提升有效的供给量。也是事业与产业的对接机制,真正使文化成为区域发展的战略性引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原来不对接,通过文化消费可以对接起来。再就是政府管理流程的再造,政府管理要基于“互联网+”进行改革,原来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转移到互联网信息渠道上,这是新技术环境下文化管理方式的创新。